新聞: 阿里巴巴海外最大收購:10億美元控股東南亞電商Lazada
#新聞事件評析 (有點長的評析 XD 歡迎大家分享討論喔~~)
中國大陸電商龍頭阿里巴巴宣布,看好東南亞電商市場發展潛力,該公司將斥資10億美元收購新加坡電商企業Lazada控股權,這將成為阿里巴巴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收購交易。
我們認為,這項交易至少代表兩項重要意義:
1. 受到平價智慧型手機與3G網路普及的帶動,東協國家迎來「移動時刻(mobile moment) 」,2013-2014年成為東協國家電子商務市場的轉捩點。泰國最大電商網站weloveshopping的訪問量與中國大陸1號店相當,顯見東南亞電商市場已具備一定的發展水準。根據瑞銀(UBS)研究顯示,2013年東協國家的轉換率(購買行為占點擊次數比例)約為0.5%至1%,與全球平均的1.2%相差不遠。目前東協地區平均每筆網購消費額約35.9美元,若剔除該地區最成熟的電商市場新加坡,則為32.8美元。若按電商占零售總額約0.2%的比例計算,東協電商市場總規模約介於5.28億~11億美元,若電商佔零售總額比例攀升至5%,市場規模將擴大至218億美元,若提升至中國大陸與美國的8%,市場規模將突破349億美元。龐大的潛在購買力使東協市場成為阿里巴巴國際化的重要標的。
2. 如果計入品牌建設支出、物流投資以及團隊建立等作業程序,阿里巴巴海外擴張的成本可能更高,因此採取入股東南亞市占率最高的Lazada作為切入策略。Lazada營收雖然呈現跳躍式增長,但由於持續投入網絡建設,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(2014年EBITDA為-146.7百萬美元)。換言之,阿里入股Lazada看中的並非經濟效益,而是其在東南亞的品牌力與平台網絡,阿里也表示,未來將協助Lazada加強在電商技術、支付以及物流方面的能量。這樣的作法與日本流通企業近年在東南亞的擴張作法相當類似,亦即捨棄獨資或直接經營的做法,轉而將當地平台或通路資源納入旗下,將自身經營重點挹注在後端支援服務的部分,此舉不僅能夠降低直接切入海外市場帶來的風險與成本,也能夠縮短身為外來者的學習曲線。
2014年我國潤泰集團與中國大陸中石化易捷的合作關係,也可以觀察到相似的邏輯脈絡,潤泰集團看中易捷在當地綿密的門市據點,而易捷則可以從潤泰學習庫存管理、物流倉儲與商品配銷等方面的專業能量。我國流通企業雖然不具備像阿里巴巴這樣驚人財力,但仍然可以參考這樣的作法,透過構築後端資源網絡切入海外市場的模式,或許可做為以直接切入外,另一個可以思考的選項。
http://cn.wsj.com/big5/20160412/tec151459.asp